明思·河北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1

明思·河北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河北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一)语文试卷
    2、河北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
    3、河北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七年级
    4、河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
    5、河北省2024至2024学年度七年级
    6、河北2024期末七年级语文试卷
    7、河北省2024至2024年度七年级下册期末语文答案
    8、河北省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语文
    9、河北省2024到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10、河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期末考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人A.古代汉语的词汇有常用和非常用之分,对常用词汇必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对非常用词汇则不用理会,碰到了查字典即可解决。B.成语“景行行止”中的“景(意为“大”)行”,有人认为意为“大路”,喻指崇高德行,这种理解是从“行”的本义而来。C从“佐”“佑”两个分化字的产生过程来看,研究分化字与本字的关系可以成为一种研究古汉语词义引申变化规律的方法。D.从词义引申的远近关系来看,“以”字虚化成介词后,解释为“用”或“拿”是近引申,解释为“而”或“与”则是远引申。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D.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4分)“兵”的词义演变遵循了①的基本规律。“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如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来“兵”引申为“士兵,军队”,如苏洵《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一引申是。再由“士兵,军队”引申为“战争,战乱”,如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一引申是由执兵器的人引申为战争。后来又由“战争,战乱”引申为“兵法”,如《孙子兵法·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此时引申义已经与本义相隔甚远,而且没有了实体,体现了③的词义引申规律。5.材料二对古汉语词汇的研究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主张?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青草的气息沈天鸿我第一次闻到青草强烈的生命气息是在五岁或者六岁时。时间大约是七月,天气已经热了,父亲割了一些已经长得够高的青草,在船停泊的岸上搭了一个只有顶没有墙的简陋棚子。某一天,我躺在那个棚子里,襄着三床被子,仍然瑟瑟发抖———我得了疟疾。7 但我很快忘了自己在生病,努力看着覆盖在不高的棚顶上那些稀疏的青草,因为我闻到强烈的青草的气息,那气息源源不断地被我吸进体内,令我感到极其舒适,以至减轻了全身发冷的难受。我很好奇这是怎么回事,目不转晴地盯着那些青草,耐心地看它们在烈日下渐渐变万,青色渐渐变淡。很久以后,我才明白,那些青草的气息之所以比时要强烈许多倍,是因为烈日的暴晒,以及被割断而形成的伤口在不断散发气息。被我吸进身体的,正是青草的生命能量——它们用自己的生命,补充了病弱的我的躯体,尽管这并不是它们有意而为。###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