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云南卷)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黑白黑白白白白黑)语文答案

18

云南师大附中(云南卷)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黑白黑白白白白黑)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4.【答案】①材料一:景公(或:今君),追求侈服美室(或:不知节俭,与民为仇)。②材料二:京师贵戚(或:细民),追求奢靡,超过王制。(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3分)【解析】①材料一,根据开头景公所问,以及篇末“今君穷台榭之高…”可知,批评对象是“景公”,即“今君”。批评的原因,根据景公所问内容“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和晏子所对“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抓住关键句“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或从思想行为(追求侈服美室)作答,或从社会危害(不知节俭,与民为仇)作答,均可。②材料二:根据“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可知,批评对象是“京师贵戚”,批评原因是追求奢靡,皆过王制。后文所说的“细民”,也指向“过王制,僭上甚矣”的人。15.【答案】B(3分)【解析】B项,“由近及远”分析错误,应为“由高到低”或“由远及近”。16.【答案】①从沧海上升起的一轮新月,已浮到了远方天际的树丛间,新月是如此的无力,似乎只是被树丛捧着托着,才会慢慢高升。(2分)《秋晚野望》中的“沧海月”描绘了一幅阔大萧索、苍凉清冷的画面,折射了旧中国的现实,烘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②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1分)《锦瑟》中诗人以美丽的民间传说,勾画了一幅明月坠落于沧海,明珠湮没于泪波的画面,辽阔清寥,透露出一种无言的寂寞与悲哀,象征诗人沉沦废弃、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寞身世。(1分,意思对即可,《锦瑟》主题较复杂,解读多样,所以言之成理即可)17.【答案】(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符合语境即可]18.【答案】(1)A相得益彰(相辅相成)(2)D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百计千谋)(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只写序号不得分)【解析】(1)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得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文中写两种声音互相配合,而不是结合在一起,所以用“相得益彰”“相辅相成”。(2)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做坏事。贬义词,与语境不合。可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百计千谋。19.【答案】不可以。(1分)先传承,再传播,顺序自然合理,语言连贯。如果将“守护老城的本地人”和“游览老城的外来客”对调,不能与后面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应,语言不连贯。(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可从与下文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对应与否的角度思考作答。“守护老城的本地人”对应“传承者”,“游览老城的外来客”对应“传播者”,先谈“传承”,再谈“传播”,顺序自然合理。20.【答案】B(3分)【解析】B项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大蜻蜓,而是形状像蜻蜓的风筝。而“金色布达拉宫”的引号也是说明这些房子不是真正的金色布达拉宫,而是人们对其独特的称法。这两个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项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即“愚笨者”。C项引号表示着重强调,引起人们注意。D项的“说话”,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流。21.【答案】①却风情各异②只有杏花如雪③也是一种意象(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第①处横线:根据其前“虽花形相近”可知,该处应为转折句;根据其后句子,可以“风情”“神情”概括之。故答案可为“却风情各异”“却神情不同”等。第②处横线:从其后的“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可知,此处该是“真正的锣鼓喧天(热闹)”的条件,因此答案可为“只有杏花如雪”“只有杏花盛开”。第③处横线:根据其前的“既是…”可知,此处句子应为“也是…”,根据其后的“地理的标识感”和“人文的隐喻性”可以概括为“意象”,故此处答案可为:也是一种意象。【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5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