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一(全国卷·入学摸底考试)历史

43

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一(全国卷·入学摸底考试)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二(全国卷)
    2、炎德英才大联考2024学年高三月考
    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一全国卷入学摸底试卷
    4、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1
    5、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一全国卷入学摸底试卷
    6、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二
    7、2024年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二
    8、2024年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一
    9、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卷二(全国卷)
    10、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四(全国卷)
教学高三第一轮复周测卷记系。据此可知,孝文帝此举A.缓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B.推动了门阀制度的形成C.促进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D.消除了胡汉民族的差异【解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开展籍贯改革的目的是“打消‘代迁户’等群体对旧都城的眷恋”,“胡姓家族…伪造汉人祖先”“汉人士族也逐渐热衷与胡族拉近关系”表明孝文帝此举促进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胡汉民族之间的关系,A项结论缺乏材料依据,排除;门阀制度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排除B项:D项中“消除”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答案】05.下面为唐高宗巡幸东都(洛阳)的情况简表。这可以用来印证当时巡幸时间停留时间原文出处显庆二年(657年)正月一年“二年春正月庚寅,幸洛阳”《旧唐书·高宗本纪》麟德二年(665年)正月十个月“二年春正月壬午,幸东都”《旧唐书·高宗本纪》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年又十一个月“京师久旱,诏来年正月幸东都”《册府元龟》仪凤四年(679年)正月年又九个月“乙酉…幸东都列《御批资治通鉴纲日》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年又八个月“上以关中饥馑,斗米三百,将幸东都《资治通鉴》A.大运河的开通提升了洛阳的政治地位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东移C.统治者的重视增强了洛阳的文化底蕴D.洛阳有助于缓解关中的粮食压力【解题分析】唐高宗巡幸东都,大多是在正月离开长安,即在长安处于青黄不接,粮食供给不足的时候,或是关中地区久旱,粮食供应不足的时候,且唐高宗在频繁地巡幸洛阳的同时,停留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可以说明洛阳在缓解关中粮食压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A项“提升了洛阳的政治地位”与材料中“京师久旱”等信息无关,排除;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B项:C项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答案】D6.唐玄宗时,中央在沿边地区设了九个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由此可推知,沿边地区节度使的设置A.维护了唐朝的持续繁盛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给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D.造成了唐朝统治外重内轻【解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唐玄宗让节度使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这无疑会使得节度使在地方的势力膨胀,从而增强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力量,给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统治的外重内轻与许多因素有关,节度使设置之初不必然会造成统治的外重内轻,排除D项。【答案】C7.《礼宾图》是唐朝章怀太子墓墓道壁画。画中描绘了三名唐朝礼宾官员呈三角站立在前,其后站立着三名举止恭敬的异邦使者的场景。三名使者中,由南至北第一人应为东北少数民族使节,第二人应为日本或高句丽使节,第三人符合《旧唐书·拂袜传》中“披帔而右祖”的记载,应为东罗马使者。这反映出《礼宾图》A.域外异邦对唐朝的向心力加强B.中华文明对域外国家的影响较大C.靺鞨政权在唐朝直接管辖之下D.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解题分析】《礼宾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唐朝时期中国与边疆少数民族和域外诸国的交往情况,画中异邦使者恭敬的姿态反映出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尊重,故B项正确。对中央政权有向心力的是境内少数民族政权,而不是域外异邦,这一说法不够准确,A项错误;C项“直接管辖”的说法缺乏材料依据;材料中未涉及朝贡贸易,D项错误【答案】B8.武德九年(626年),《唐大诏令集》云:“高年硕学,直言正谏,所在长官,随状荐举。”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大诏令集》云:“宜令河北、淮南诸州长官…其有孝弟淳笃,兼娴时务,儒术该通…文词【24G3ZCJ(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QG】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