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39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的商人尽其所能专练81.【答案】A息中无法体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4年,清朝坚持天朝上国理念,在和英国谈判中,对座位安排提出异议,故A项正确;鸦片战后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2.【答案】D于为工业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和左宗棠强调民办重要性,反对一切官办,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材料未反映他们展,故选A项;重视支持民营企业,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无关。及城市化的内3.【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81年留美归国学生的职业选择大多进人了国家职务部门、教育、通讯、法律和新闻媒体等行业,具有广泛性,有利于促进我国外交、国防、工业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发展,故选B项;归国学生中大多系已经初步形数进入了铁路、外交等领域,排除A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实现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增长,答案选五口通商的实现已经迫使清政府外交政策逐渐走向了开放,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我国本地产品增速高于进口产品,国内市场第二次工业不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本国产品数量,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的身体素质近代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排除B项;折线图显示中国业革命时期国内市场规模扩大与本国产品增多关系密切,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可知,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实质上是出卖国家铁益”,指责其路利权,掠夺人民财富以偿还对外赔款,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清政府收回路权是为建造铁路作准备,排除故选A项:B项;削弱商人实力、强化地方经济控制均不是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的主要目的,排除C、D两项。这并不是材6.【答案】B结束,排除【解析】材料中说的是民国初期国货逐渐盛行,主要因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加上群众反帝爱国、实业救国的浪潮,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年,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化的需要;代,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表现不是原因,D项错误。7.【答案】B生活方式【解析】1933年是世界经济危机比较严重的时期,列强为了解决危机,加紧了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因此导致对华商品输出严重,致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困局,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国民政府财政情况,A项错误;从“请求加征洋米进口税”可以看出中国关税拥有一定自主性,C项错误;地方政府联名电告中央,说明地方依然听命于中央,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整体上处于财政赤字局面。1962年我国开始国民经济调整,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有所好转,财政收支大体持平,故D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一1956年,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大量撤去对华援助,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力发展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老三件升级为新三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反映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不能说明人们消费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小题优练·历史第15页(共60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