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新高考无角标]语文答案

39

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新高考无角标]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答案】C【解析】A项,“无法解释各种文学现象”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难以继续行之有效地解释正在急剧演变的文学现实”,“滩难以继续行之有效”不等于“无法”。B项,“否定了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联”错误,由第二段“文学史家戈德曼在《文学社会学的地位与方法问题》一文里,曾非常精辟地,点明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不在于彼此间内容上的直接对应,而在于精神的同构,二者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想象结构连接的”可知,应该是“肯定了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联”。D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不能止于重视‘史’,还要走向‘诗’,即努力提升和当下现实有效对话的思想能力,建构出一种大境界、大气度的诗性审美理想”。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文章以分析“诗”性研究为重点,以对“史料”为核心的文学研究缺陷的分析为辅。B.文章既肯定史料建设的成绩和价值,又指出努力的方向,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说明文学的本质,然后用沃尔夫冈·伊塞尔的观点加以佐证。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问题,然后纵向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观点。【答案】A【解析】“以分析‘诗’性研究为重点,以对‘史料’为核心的文学研究缺陷的分析为辅”错误。文章标题是《重视“史”,但更要寻找“诗”》,这是以观点为标题,从文中来看,文章直到末尾段才得出这一观点,“不能止于重视‘史’,还要走向‘诗’”。文章对“诗”性研究和以“史料”为核心的文学研究的缺陷都进行了分析,但侧重后者。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掌握了莫言写作《檀香刑》时每天废寝忘食的生活事实,就可以据此还原《檀香刑》创作的真实面目。B.当下的当代文学研究并不缺乏史料与方法,文学研究的危机,其本质在于“道”层面的疲惫与乏力。C要解决“道”层面诗性想象的困乏,既需要研究者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也需要时代的思想大解放、大创造。D.“史料亦然”的意思是说,史料并非天然就成为史料,而是需要一双使它真正成为史料的理论眼睛。【答案】A【解析】“就可以据此还原《檀香刑》创作的真实面目”错误。结合“作品既是作者经验的产物,也是思想和表现方法的产物…将要解决的文学问题一一弄清楚。作家的创作有现场因素和非现场因素,有生活层面与思想层面,很难用直接的史料去一一对应”分析,作家的创作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因此,即使掌握了莫言写作《檀香刑》时每天废寝忘食的生活事实,也很难仅据此还原《檀香刑》创作的真实面目。(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被今天的学者视作文学批评基本原则的“知人论世”,在孟子那里,就是从“诵其诗,读其书”,也就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来就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样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都是如此。朱熹甚至对一首诗的阅读,进行了技术上的要求,说先要将诗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西方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尤其是20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派,更是以文本的“细读”为主张。这样做,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严肃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应取的态度。现代阐释学兴起之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由追寻作者的本意,到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便退居次要地位。英美新批评派在主张“细读”的同时,也批评追寻创作意图的“意图谬误”和相信阅读感受的“感受谬误”,把“细读”变成一个远离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的纯粹客观的技术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当代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包括与之相关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影响,在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线,片面强调阐释学所重视的主观“成见”或“前理解”“先结构”的作用,不是把阐释的再创造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而是以某种普遍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为一种意义模式,介入文学作品的阐释。结果在批评实践中,便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义在文先”,即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根据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预先设定的,而不是从作品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二是“文为义证”,即不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的实证材料。三是“义不及文”,即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不深入涉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只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头”,就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大谈相关领域的社会生活问题,把文学批评变成生活观察和社会学论文;抑或由文学作品的某些细节引发联想,大谈某种流行的或偏好的理论知识,把文学批评变成这些理论知识的通俗文本。这种种偏向,不但有悖于文学批评再创造的。23·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