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衡中同卷信息卷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5语文答案

衡中同卷信息卷 74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5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试卷八语文
宋国的募捐救国队等,有明显的影射现实的痕迹,是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员的讽刺。③从古今对照的角度看,“止楚攻宋”的历史和日寇侵华的现实错综交融,以现实为参照融合历史进行创作,以历史为明镜来启迪现代。(每点2分,答题方向正确,并能结合文本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解析】题干中明确提出“发掘历史精神”是“为了执着现实的战斗”,所以一定要结合创作背景来理解“干预生活”。因为是“故事新编”,涉及到“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所以要联系今古来淡。又因为这个意图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来呈现,所以这个方面也应该考虑。10.【答案】B【解析】“人主”,名词,君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三项。“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都之谋定而人心安”,句式对称。据此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应该是“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12.【答案】B【解析】“名浮于实”应该是“名声超过实际能力”,暗示名气太大,会威慑君王。13.(1)高宗便将还都的旨意诏告两京,读到(看到)(诏告)的人都感动流泪。(2)钦宗皇帝在政事上勤勉,阅览奏章以至于彻夜不睡,然而最终流离迁徙,为什么呢?【给分标准】(1)采分点:“谕”(诏告)、“以还都之意”(倒装句)、“读者”(读到的人)各1分,句意1分。(2)“勤于政事”(在政事上勤勉。状语后置)、“卒”(最终、最后)、“播迁”(流离迁徙)各1分,句意1分。14.【参考答案】①效法汉代的高祖、光武帝,唐代的太宗,为君英明,心志坚定,处事明哲,追求善美。②巡幸襄、邓二州,表示没有忘记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③知人善任,进用君子,贬退小人。用明信宽厚来使人知无不言。(每点1分)【参考译文】宋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日,朝廷征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那。当初,李纲第二次被贬官到宁江,金兵又来(围攻汴京),钦宗醒悟到议和的不对,征召李纲为开封府尹。行至长沙,接受命令,立即率领湖南勤王的军队入京援助,还没到而京城被敌人攻占。至此,朝廷征召李纲为右宰相,催促他前往高宗皇帝所在的地方。御史中丞颜岐上奏章说:“李纲被金人所厌恶,虽然已任命他为宰相,应当趁他还没有到达,将他罢免。”奏章五次被呈上,高宗说:“像朕被立为皇帝,恐怕也不是金人所喜欢的!”颜岐无言答对而退下。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评论李纲名声超过实际能力,有震慑君主的威望,高宗也不听从。汪伯彦、黄潜善自以为对高宗有依附的功劳,揣度一定能担任宰相,等到从外地召还李纲,二人不高兴,便与李纲相抵触。李纲到达太,上奏章说:“兴复衰败、定祸乱的君主,不是杰出的人不足以胜任。英明则心志坚定不移,足以治理大事,而不被小事所动摇;明哲则追求善美之心明确,足以任用君子,而不被小人所离间。希望陛下效法汉代的高祖、光武帝,唐代的太宗。”六月初一,李纲到达高宗所在的地方,进入拜见高宗,痛哭流涕。李纲对高宗说:“张邦昌违礼犯上,我不能与张邦昌同列朝廷,当用笏板来击打他。陛下一定想要任用张邦昌,只管罢免我。”高宗很感动。汪伯彦说:“李纲理直气壮,臣等比不上他。”高宗于是出示李纲的奏章,降级授予张邦昌昭化军节度副使一职,安置在潭州。张邦昌晚于到达潭州的规定日期,被处死。当时高宗亲手写诏书选择日期到东南巡视,李纲说:“陛下巡视所到之处,以关中为上,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下。陛下纵使不能实行上策,还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州,表示没有忘记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高宗便将还都的旨意诏告两京,阅读的人感动流泪。李纲曾侍奉高宗,谈论到靖康时期的事,高宗说:“钦宗勤于政事,阅览奏章以至于彻夜不睡,然而最终流离迁徙,是何缘故?”李纲回答说:“君主的职责在于了解人,进用君子,贬退小人。”趁机劝勉高宗用明信宽厚来使人知无不言。高宗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李纲的议论劝谏,言锌切要率真,高宗最初没有不包容采纳的。吕中说:自从李纲入朝担任宰相,用杰出的人和完美的道德来劝勉君主,多次以忠言上疏,切中当时的要害,违礼犯上的罪依法论处而士人的精神振作,亲临故都的谋划确定而人心安定。朱熹所说“李纲到来,方能成就朝廷”,便是就此而言的。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本文标签:

扫码二维码